青海油田行一路走來一路感動
一路走來,一路聆聽!一路前行,一路感動!震撼人心的畫面在展現,令人振奮的精神在湧動,催人奮進的動力在蕩漾!一個個長年奮戰在大漠戈壁奉獻青春的先進典型和基層模范黨員,一個個振奮人心的故事,豎起瞭一塊塊不朽的豐碑!這是一次學習之旅、傳播之旅和感動之旅!12月4日至12月12日,以 榜樣的力量 媒體記者油田行 為主題的大型采訪活動拉開帷幕,晚報記者身臨其境,循著青海石油人的足跡,深入荒漠山溝,走在生產一線,走進石油人的生活,去記錄他們的工作,去聆聽他們無怨台中市化糞池清理無悔的奉獻故事,去感受他們紮根高原、頑強拼搏的石油精神。(記者樊婭楠)
祭奠:青海石油人的一種情懷
【地點】冷湖四號公墓每個青海石油人都知道,從敦煌去花土溝,冷湖是必經之地。每個青海石油人都知道,經過冷湖時必須要去青海油田冷湖四號公墓,為長眠在此的400多名石油英烈敬獻鮮花,表達哀思之情,這已成為石油人的一個習慣,一個傳統。12月6日, 榜樣的力量 媒體記者油田行 記者前往青海油田冷湖四號公墓,聆聽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感受大漠之間他們堅守的不易。冷湖四號公墓位於冷湖四號地區,始建於1983年9月,1995年進行瞭首次修繕,2010年,中國石油籌資進行瞭第二次修繕。公墓內聳立著一座高達12米的紀念碑,碑身正面寫著 為柴達木石油工業而光榮犧牲的同志永垂不朽 ,整個公墓顯得莊嚴、肅穆、凝重,以紀念柴達木石油先烈們獻身石油的豪情壯志,歌頌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這裡安葬著在油田勘探開發進程中,因公和因病去世的400多名油田幹部職工及傢屬。這裡的每一座墳塋,每一塊墓碑,都凝結著一種情愫,包涵著青海石油人對柴達木盆地矢志不渝的忠貞之情。長眠在這裡的先烈們用青春、鮮血和生命鑄就瞭柴達木石油精神,用脊梁和筋骨撐起瞭柴達木石油工業,成為青海石油人 愛國、創業、奉獻、實幹 的真實寫照。冷湖四號公墓先後被命名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企業精神教育基地 ,青海省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青海油田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宗福軍告訴記者,每逢節假日或者油田幹部職工路過公墓時,都會前往公墓,看一看,敬獻鮮花,表示對先烈們的敬意和哀思! (記者芳旭)
感受:高原戈壁上的一片綠洲
【地點】冷湖設施農業種植園紅彤彤的西紅柿、青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 不同於外面的一片荒蕪,12月6日,記者一走進冷湖設施農業種植園,撲面而來的是蓬勃的綠色,讓人頓感舒暢。冷湖鎮,這個因石油而興的地方,在過去,想在這裡吃上一口新鮮嫩綠的蔬菜簡直是奢望。高寒缺氧,風沙鹽堿,幹旱少雨。受自然條件所限,61年來,冷湖居民所有生活物資都是從幾百公裡以外的地方拉來。 別說新鮮瞭,能吃到就已經很不錯瞭。 曾經住在冷湖的夏萍感嘆道。為瞭讓2000多名冷湖居民,吃上綠色、新鮮的蔬菜,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可謂是絞盡腦汁、想盡瞭辦法,經過多次嘗試後,他們終於成功瞭!通過無土栽培種植出瞭各類新鮮蔬菜,完全更改瞭青海石油人餐桌上永遠都是蘿卜、土豆、大白菜的歷史。中國石油援建冷湖設施農業種植園於2015年6月開始投資建設,總面積4233平方米。園內主要建設為綠色植物種植區789平方米,蔬菜種植園區3230平方米。蔬菜種植園主要種植黃瓜、生菜、西紅柿、芹菜、辣椒、茄子等,年產蔬菜74噸。自2016年7月起,冷湖結束瞭無蔬菜種植的歷史,2000多名冷湖居民可以在種植園裡采摘,並且吃上新鮮的蔬菜。種植園項目的投入使用和對所有居民免費開放,進一步豐富冷湖地區居民的 菜籃子 ,對於增加冷湖地區蔬菜供應量、提高果蔬新鮮度、豐富蔬菜品種多樣化、平抑蔬菜價格、穩定市場、改善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生活品質、穩定幹部職工隊伍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記者樊婭楠)
重溫:石油勘探時的豐收喜悅
【地點】花土溝鎮油砂山在花土溝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有著一處雄偉奇異的雅丹地貌,這裡山勢險要,奇峰林立,座座山峰連綿起伏,在陽光的照耀下,山頂發出耀眼的光芒。采油師傅說,這座山叫油砂山。油砂山露頭是青海油田油砂山油田裸露在地表的一層厚厚的油砂。我們的采訪大軍懷著濃厚的好奇心浩浩蕩蕩爬上瞭山頂。油砂山以油苗裸露厚度為世界之最,在世界同行業中聞名遐邇。它與石油創業者的業績一同載入瞭柴達木盆地石油工業的史冊之中。據瞭解,1947年初,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組織成立的中國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蘭州探勘處處長孫健初派周宗浚、吳永春、趙志遠、馬鴻俊等參加,與國民政府經濟部中央工業實驗所西北分所、中央地質調查所西北分所共同組成甘青新邊區及柴達木工礦資源調查隊,對甘青新邊區及柴達木盆地進行地質、水文、土壤、植被、礦藏情況等進行系統考察。這次考察中,一個重要成果就是在海拔3000多米的尕斯庫勒湖北邊,發現瞭油砂山等柴達木西部的含油氣地質構造。1947年5月31日,以周宗浚為隊長,由吳永春、關佐蜀和朱新德等地質人員組成的甘青新邊區及柴達木工礦資源調查隊,從甘肅省蘭州出發,時經近半年時間,克服瞭重重困難,幾經周折,歷經磨難和艱險,過金鴻山,穿阿爾金山,經七個泉(苦水泉)到達紅柳泉,進入柴達木盆地。調查隊在紅柳泉一帶考察中,聽說修築青新公路的工人在紅柳泉以東的山坡下拾到一種 黑色石塊 ,點火即能自行燃燒。調查隊根據這一傳說決定先赴此區勘察。一天,周宗浚和吳永春等人在一個山溝裡找到幾塊幹瀝青,同時,又發現瞭一個大斷層。這個斷層是東西向,遠看發白,稍帶灰色。當他們爬上斷層的崖頭,用地質錘一敲,掉下來的塊沫又變黑,聞有油味。這時,他們狠命地打下多塊塊沫,在山溝裡壘起一個大寶塔,架上紅柳,點火立刻燃燒,火苗有2米多高。經過丈量,油砂層露出地表約150多米。他們在這裡考察瞭3天,測繪瞭地形圖、地質構造圖和橫切剖面圖,周宗浚在實測圖上把此地定名為 油砂山 。新中國成立後,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在召開的全國第五次石油勘探工作會議上,做出瞭進軍柴達木進行油氣地質普查的重大決定,時任石油管理總局局長康世恩明確指出:根據1947年的地質考察成果,柴達木石油地質普查工作首先從油砂山一帶開始。 (記者芳旭)
品味:高原石油人社區公寓大廈抽肥的幸福生活
【地點】花土溝鎮 瀚海油苑 溫室大棚、職工活動中心提起花土溝,有個順口溜這樣說道: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在這個柴達木盆地最西端的小鎮上,一年四季,多風少雨,空氣幹燥,加上平均海拔3244米的地理高度,還有晝夜極大的溫差,使這片大漠戈壁顯得極其荒涼。因為在這裡發現瞭石油,才使這個不毛之地有瞭人間煙火。這裡原本寸草不生,不大的鎮子上僅存的那些可以數過來的楊樹,都是靠著石油人的悉心呵護才長大的。直到1997年,石油人在這塊毫無生機的地方,建起瞭一座名叫 瀚海油苑 的溫室大棚,人們才在這塊缺氧多風的環境中,奇跡般地見識到原本在熱帶雨林中才能見到的奇花異草。花土溝最先以修建溫室大棚的方式,通過種植熱帶雨林的綠色植被,讓這裡職工呼吸到濕潤的空氣。然後又陸續建設職工休閑活動中心,裡面配備有電影院、遊泳館、羽毛球室、乒乓球室等,以文化設施建設豐富員工生活,提升隊伍凝聚力,營造傢庭式的生活氛圍。 高原苦,但不能苦瞭精神。我們在這裡建溫室大棚、建職工休閑活動中心,也都是為瞭讓辛苦工作的員工們,在休息的時候有一個休閑娛樂的去處。 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公司紀委書記高輝說,以前住板房,後勤保障也不好,員工幹瞭一天活兒回來隻能睡覺,單調的生活環境時間長瞭就會影響職工的工作狀態。現在這裡發展很快,雖然外面荒涼,野外工作也很辛苦,但是回到駐地就像傢一樣,員工們的精神狀態都很好。(記者樊婭楠)
台中通馬桶推薦
- Jan 31 Wed 2018 11:00
社區公寓大廈抽肥 台中抽水肥價格大約多少呢?台中抽水肥價格網路匯整~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